刘云山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讲话

发布时间:2013-08-17 字体大小 T |T

刘云山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
坚持一把手带头 坚持开门听意见
严肃认真扎扎实实推进教育实践活动

  新华社北京814日电(记者周英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云山14日在京主持召开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总结前一段活动开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工作任务和措施。
  会议认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央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迅速部署、积极行动,各项工作有序展开,总的态势是好的。同时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也存在学习教育不扎实、听取意见不充分、查摆问题不深入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刘云山在讲话中指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是党员干部的标杆。教育实践活动走不走过场,关键在一把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把手要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真正把自己摆进去,带头深入学习,带头查找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制定整改落实措施,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作出榜样。一把手要把教育实践活动紧紧抓在手上,认真履职尽责,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虚、不偏、不空、不走过场。一个地区、部门和单位的教育实践活动走了过场,一把手要负责任。
  刘云山说,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将进入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这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一环。坚持开门搞活动、开门听意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敞开大门、开门纳谏,才能听到真心话、找到真问题。开门听意见、找问题要有诚恳的态度,欢迎提意见、敢于听意见,听不到意见、找不出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要引导党员干部开阔胸襟、放下思想包袱,真心诚意欢迎别人挑毛病,真心诚意让群众提意见,让群众评头品足。要把面对面背靠背结合起来,既注重领导干部当面听取意见,也要让群众有背靠背给领导干部提意见的机会。开门听意见、找问题还要找准聚焦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要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对照党章规定,对照廉政准则,有针对性地查找问题,问题找得越具体越好,防止似是而非、大而化之、不痛不痒,真正触及思想、受到警醒,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效果。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乐际,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洪祝,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参加会议。
   
(《人民日报》2013081501 版)

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
本报评论员

  叫停奢华晚会,狠刹奢靡之风,中宣部等五部门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消息,引来公众热议好评。不求奢华求简洁大方,不讲排场讲惠民利民,文化部和山东省筹备十艺节,坚持节俭惠民理念,让群众共享艺术盛会,赢得普遍赞誉。这表明,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找到真问题、触碰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就能赢来群众的由衷信任。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很多地方和部门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仔细查摆问题。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导干部,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绕开四风听意见,避开重点谈不足,或者不把自己摆进去,说自己轻轻带过,谈别人滔滔不绝;或者找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闭门造车、自弹自唱,对于群众的呼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此缺少问题意识,找不准靶子,对不准焦距,如何能把问题解决好,又怎么能取得实效、取信于民?
  看不到问题,本身就是问题;认为自己没问题,本身就是大问题。让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深入下去的有效办法就是,什么问题突出就着重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紧迫就抓紧解决什么问题。奢华晚会,群众反映强烈,节俭办节庆、文化要惠民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文化诉求,从这一现实问题入手,就把准了群众脉搏、踏准了百姓的心理鼓点,教育实践活动就与广大群众实现了同频共振。
  群众看整治四风,最怕的是形式主义,最盼的是解决真问题。五部门狠刹晚会奢靡之风和山东节俭筹办十艺节的实践充分证明,从解决突出问题入手,即查即纠、立改立行,教育实践活动就会不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也会欣然参与进来。
   
(《人民日报》20130815 01 版)

行动比表态更重要
本报评论员

  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狠刹奢华晚会之风,辽宁、广西、吉林、湖南等地以雷厉风行的行动贯彻落实,节俭办活动、杜绝奢华风,充分体现了动真碰硬的整风要求,反映了立查立纠、立行立改的务实作风。
  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和节庆演出,是宣传文化领域反四风的突破口。奢华晚会、豪华庆典,不仅脱离国情、劳民伤财,也有悖民心、广受诟病。抓住这个突出问题果断亮剑,严令禁止奢华挥霍,大力倡导勤俭节约,可谓找对了病症,开对了药方。但要做到出汗治病、扶正祛邪,必须靠行动落实,不能中央发了文,地方没下文。对症服药,以实际行动一级带一级、一级促一级,层层动起来,才能让奢靡之风没有市场、没了土壤,才能让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行动比表态更重要。群众最讲实际,最反感干打雷不下雨的装腔作势,最厌烦只有唱功没有做功的空头承诺。如何让教育实践活动取信于民?关键就在于用行动层层传递责任、层层传递压力、层层取得实效。一个多月来,教育实践活动蓬勃开展,舆论热度很高,群众期待更大。这种形势下,如果只说不练,听到了意见却当作耳旁风,那是空道理;如果说得好做得差,找到了问题还要等等看,那是假道理;只有言行必果、真抓实干,才是硬道理。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像辽宁、广西、吉林、湖南这样,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危机感立即行动起来,解决问题、改变作风、取信于民。
   
(《人民日报》20130816 01 版)

找不出问题就是问题(人民论坛)
石开

  或是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睁眼忙到天黑,不存在作风问题;或是态度犹豫观望,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听不到真意见、查不准真病灶”……查摆问题,一些领导干部却苦于找不出问题814日召开的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传递出这样一个判断:找不出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四风问题绝非捕风捉影、空穴来风,而是在个性问题之上总结出来的共性现象,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虽不敢说每个领导班子、每个党员干部都有,但肯定大量地、普遍地存在,只是程度有差异、表现有不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反映了党自身建设的高度觉悟,也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如果不能敞开大门、开阔胸襟,真心诚意让群众评头论足,就看不到问题、找不准问题,更无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始终与群众的期望隔着一层、差着一步,这本身就是一个大问题。
  比如,中央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是直面矛盾、敢于碰硬,以攻坚克难的态度把功夫用在解决问题上,还是回避矛盾、能拖就拖,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是在其位、谋其政,言必信、行必果,尽心尽力为民造福,还是明哲保身、但求无过,混日子、图清闲?是一事当前,公字当头、勇于任事,不遗余力破制约、解难题,还是怀揣个人的小算盘,顾惜自己的羽毛?担当之中见精神,不担当、不作为,正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突出表现。
  表面上的问题,容易诊断治疗;要发现深层次问题,却需下些功夫才行。对一些四风问题,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普遍反映强烈,如果领导干部个人却浑然不觉,只能说明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没有病,但精神不好、状态不佳,甚至对肌体上的毛病形成了某种程度的适应。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亚健康很容易变成不健康
  这就有一个标准问题。标准是一面镜子,用低标准检查,尚属正常;用中标准衡量,也无大碍;用高标准对照,就要认真治疗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就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每一级领导班子、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让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浮出水面,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找不出问题吗?不妨多问一点、想深一层。接地气,是不是自觉和经常?不能工作部署和要求多,对群众的思想和心理感受关注少。树正气,能不能一以贯之?对照党章规定和廉政准则,不能抹不开情面、拉不下脸面,和稀泥、打太极、迁就落后。增勇气,有没有畏难情绪?推动改革遇到障碍和困难时,还要敢于坚持正确主张,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才能团结大家一起前进。消暮气,是不是时刻警觉?对于新技术、新知识,务必保持敏感、提高兴趣,才能与时俱进。我们搞教育实践活动,正是为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找不出问题,怎么能达到活动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里说,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用现代的话可以解读为,只有把问题当问题,才不会出问题。这是多么富有哲理!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夫谓无病,实则病矣,找不出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保持精神的警觉、肌体的健康。否则,温水里煮青蛙,到病入膏肓,恐怕就悔之晚矣。
   
(《人民日报》2013081604 版)

坚持开门搞活动
本报评论员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以来,一些领导干部抱怨,听不到真话、找不着问题、抓不住要害。为什么会这样?一个重要原因是:体内循环、闭门修炼。
  活动一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要求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再告诫切忌自说自话、自弹自唱。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会议再次强调,坚持开门搞活动、开门听意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则
  现实中,门却还开得不够大。一些地方征求意见搞体内循环,领导听内部意见多,大官小官意见多,把机关当基层、把官众当群众;一些部门把征求意见弄成公文旅行,相互发函征求意见,写些官话、讲点套话,文来文往、客客气气;一些单位在自己内部大张旗鼓、大造声势,对所服务的群众,却视而不见、按兵不动。这些做法,让群众的声音传不进来,尖锐的意见提不上去,怎么可能对准焦距、找准穴位?门都不打开,群众怎么看出你能坦诚相见、开门纳谏,又如何相信你能直面问题、从善如流?
  一些地方习惯自弹自唱,希望不流汗、不脸红,就能鸣金收兵,圆满成功。这种侥幸心理、观望心态、畏难情绪,让活动止于浅表、流于形式,难以收获实效与长效。如果总是关门关窗搞活动、闭目塞听找问题,群众无法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然就难有真正的积极性。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干部作风好不好,群众意见最重要;党员作风怎么改,群众最有发言权。摆问题与现实不对接、做批评与群众不见面,不可能做到党员干部受益、人民群众满意。
  坚持开门搞活动,需要一开始就扎下去听取意见和建议,每个环节都组织群众有序参与,让群众监督和评议,用好人民群众这个原动力。当前,各地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好的做法。上海把基层干部群众请进市委常委学习会,五个担心让领导出了一身汗;成都推行问题管理法,领导走进政务大厅、接访大厅听意见;江苏开展四听四问活动,开门查摆、即知即改……实践证明,只有欢迎提意见、敢于听意见,让群众来评头论足,才能听到真心话、找到真问题,达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效果。
  能不能开门纳谏、从善如流,决定着改作风的效果;是不是胸襟开阔、心扉敞亮,决定着搞活动的成败。教育实践活动,根本目的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把大门打得开开的,让群众进来,从实际出发、向实践进发,眼睛向下、俯身基层,才能清除作风之弊、荡涤行为之垢,真正刹歪风、正党风,以实际成效赢得民心。
   
(《人民日报》2013081701 版)